Phone: Email:

美德故事

2024-10-22 19:34:02 47

传统美德故事 篇1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传统美德故事 篇2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 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传统美德故事 篇3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传统美德故事 篇1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传统美德故事 篇2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传统美德故事 篇3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传统美德故事 篇4

  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传统美德故事 篇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 篇6

  诗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

  北宋有一个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州时,此地向来出产一种做砚台用的名贵石头。从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着进贡皇上的`名目,总要多取几十倍,拿去送给朝里面有势力的人。而包拯叫砚工只要做到进贡的砚数够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也不曾拿一块砚石回去。

  他做开封知府时,为官公正,执法严明。他处处以身作则,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样依法论处。此后他的亲戚朋友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为非作歹了。当时的百姓都非常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包青天”。

  他平生没有私下的积蓄,曾经警诫子孙们说:“我的后代做官的,有犯了贪赃的人,这个人就不准回到自己家里来;死的时候,也不准葬在祖坟里,倘若不照着我的志向做,就不是我的子孙了。”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他任枢密副使,转年去世,谥号“孝肃”。

  传统美德故事 篇7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 篇8

  东汉时期,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震。杨震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只能一面教书,一面靠种地来维持生活。

  杨震五十岁那年,被派往东莱做太守,管辖好几个县。上任的路上,他路过昌邑县,住了一晚。昌邑县正属东莱太守所管辖,而县官王密,恰恰是杨震的学生。

  晚上,王密单独拜见杨震,看旁边没有人,悄悄从袖子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在旧社会,下属给上司送礼以求得庇护,本是公开的秘密。杨震却很不高兴,沉下脸对王密说:“咱们相处了许多年,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快把黄金收回去!”

  王密还以为他假意推让,连忙说:“这会儿夜深人静,您收下吧,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摇摇头,说:“不对,这件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哩!”

  王密听了,满面羞愧地走了。

  杨震做官十分廉洁,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不拿不应该得的'钱财。他的生活也很俭朴,家里常吃素菜,出门不坐车子。老朋友劝他替子孙积点钱财,他说:“只要后世的人指着我的子孙说,这是清官的后代,就是最厚的遗产了。”

  传统美德故事 篇9

  诗曰: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春秋时,楚国国君熊通的夫人名叫邓曼,邓曼很有见识,楚君派将军莫敖屈瑕去讨伐罗国,关伯比去送行,回来的时候,关伯比就对驾车的人说:“我看莫敖屈瑕这次出去,一定是打败仗的,因为他走的时候,把脚尖举得很高,这样就可知道他的傲气是很盛的,可是心上却欠些沉稳了。”于是关伯比就去见楚君,对楚君说:“这次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我以为应当再派援军才好。”楚君听了,认为楚国的军队差不多都跟了莫敖屈瑕去的,并且觉得莫敖屈瑕有相当的把握取胜,于是说:“你太过虑了,这是不必要的。”楚君回到了宫里,就把这番话告诉了邓曼,邓曼就说:“我觉得关伯比所说的话,是含有深意的,他并不是真正要国君增加军队,给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他的意思是让国君用恩信去抚养百姓,又要用惩罚分明的态度去对待莫敖屈瑕。

  因为莫敖屈瑕从前在蒲骚地方打了胜仗,他一定是很自大的`,假使不是这样的话,那么难道关伯比真的不晓得楚国的军队,完全跟了莫敖屈瑕去打罗国吗?”楚君听了,恍然大悟,就差了人去追莫敖屈瑕回来,可是已经追不上了,果然莫敖屈瑕随后打了一个大败仗。

  传统美德故事 篇10

  诗曰:张氏被毒,出言犹慎,平时与人,虽贱必信。

  三国时,魏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在平常时候对人家说话,即使对下等人也一定是很有信用。当她怀钟会的时候,钟会的父亲钟繇①有个小妾孙氏,心里很是妒忌她,暗地里把毒药放在食物里面给张氏吃,张氏起先吃了一口,后来发觉了,就把吃的食物吐出来,可是受了毒的'影响,昏迷了好几天。有人劝张氏去告诉丈夫,张氏说:“凡是一户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互相谋害,这样做家破国亡都有余。偿若我跟丈夫说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么又有谁来替我证明这件事呢?

  况且孙氏以为我一定会告诉丈夫的,她一定要先发制人,先去告诉丈夫这件事。由她先去发动,恶人先告状,看她如何自圆其说。”于是张氏就称着有病,果然孙氏先对钟繇说:“我因为想让夫人生一个男孩,所以给她暗地里吃了药,现在她反说我给她下了毒。”钟繇听了,心里思量着,把药暗地里放在食物里面,这不合常理。就把仆人叫来,询问了一番,那个人就把实情说了出来,于是孙氏被逐了出去。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程门立雪

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赵柔卖犁

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肉刑令刑犯不得改过自新,愿意进宫为奴婢,以抵父亲的罪名。汉文帝非常感动,废除了肉刑,而“缇萦救父”也成为著名孝顺的典故。

扬震拒金

菏泽有一名大臣叫做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一天晚上,受他举荐为官的王密去拜会杨震,王密捧出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他。王密坚持道:“在夜里,没人会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崔枢还珠

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宝珠。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宝珠,而是将其一同葬进坟墓。他的不贪钱财后来传为美谈。

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兵攻城。他不肯扔下朋友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了。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来自云南某地的特使缅伯高奉命向唐太宗进献天鹅。在路上,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缅伯高仍然千里迢迢把礼物送到,并说:“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此后,“千里送鹅毛”被用以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许衡不食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旁边人劝他,这棵梨树现在没有主人,你何必介意。他回道:“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拿别人丢失的东西,我不能接受。”

晏子拒赏

秦秋时,齐国国相晏子上朝用着弊车驽马,十分简陋。齐景公多次派人送给他豪华大车,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管理百官,应该从自己做起、勤俭节约,为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

囊萤映雪

晋代有两个家境贫穷却勤学上进的人。一个叫李胤,在夏天以小口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另一个叫孙康,在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读书。于是,人们以囊萤映雪形容刻苦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虽奇怪老人的举动,但出于尊敬老人,还是照做了。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书,正是军事典籍《太公兵法》。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

李士谦乐善好施

北朝的李士谦家境富裕,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范仲淹心系天下

范仲淹是北宋爱国名臣。他听说有的地方修盖官第豪宅,砍毁珍贵林木,便极力谏言反对;知道江淮出现旱灾蝗灾,又劝皇帝开仓赈灾。而他抒发抱负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在后世广为流传。

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离别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节,张劭杀鸡备饭,家人都说,过了这么久,朋友一定不会来的。没想到,到了这一天,范式果然从千里之外赶来。两人守约重诺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1.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一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所以,忠孝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二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臣,以警诫其

  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3.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三

  东汉时期,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震。杨震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只能一面教书,一面靠种地来维持生活。

  杨震五十岁那年,被派往东莱做太守,管辖好几个县。上任的路上,他路过昌邑县,住了一晚。昌邑县正属东莱太守所管辖,而县官王密,恰恰是杨震的学生。

  晚上,王密单独拜见杨震,看旁边没有人,悄悄从袖子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在旧社会,下属给上司送礼以求得庇护,本是公开的秘密。杨震却很不高兴,沉下脸对王密说:“咱们相处了许多年,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快把黄金收回去!”

  王密还以为他假意推让,连忙说:“这会儿夜深人静,您收下吧,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摇摇头,说:“不对,这件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哩!”

  王密听了,满面羞愧地走了。

  杨震做官十分廉洁,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不拿不应该得的钱财。他的生活也很俭朴,家里常吃素菜,出门不坐车子。老朋友劝他替子孙积点钱财,他说:“只要后世的`人指着我的子孙说,这是清官的后代,就是最厚的遗产了。”

4.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四

  汉朝时候,有个人叫姜肱,和他的两个弟弟仲海、季江兄弟三人非常友爱和睦。

  长大后,虽三人都娶了妻子,但一直抵足同眠惯了,所以虽各自娶了妻,但仍旧不愿分开,便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被子,三兄弟仍旧在一起睡。一次兄弟们同到府城去做事,夜里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们要杀死姜肱,其他两兄弟便争着替哥哥去死。强盗们在他们面前都感到了羞愧,便只拿了一些衣物金钱,放了他们。到了府城,别人看到姜肱他们没有衣服穿,都很奇怪,问是什么缘故。而姜肱他们都以别的一些话支开了,不愿供出那帮强盗的姓名。这事不知怎么还是被强盗们听见了,都很感激,同时又有些懊悔。总之,连强盗的心都开始五味杂陈。于是他们又偷偷找到了姜肱他们,叩头拜谢,抢走的衣物也统统都还给了他们。

5.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五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那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么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兄弟三人惊呆了,神树,真是神树啊!大哥田真双手拥抱着紫荆树,深深为紫荆树这浓厚的生命感应而赞叹;我们兄弟骨肉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一心呢?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啊!田真、田庆、田广烧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约。

  兄弟三人围着花儿馨香、金枝玉叶的紫荆树跳起了吹快的舞蹈。

6.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六

  宋朝时候的张孝基,娶了同里富人家的女儿做妻子。那个富翁只有一个儿子过迁。却是品行很不好。那个富翁就把儿子赶出了家。富翁死的时候。把全部份的家中财产都付给了张孝基。后来富翁的儿子过迁流落了。

  做了叫化子,他无数次悔恨,却又无颜回家。有一回,张孝基遇见了。就问他:“你能够不能够耕种园地呢?”他回答道:“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去耕种园地。见他很勤力的耕作。张孝基就再问他:“你能够不能够管理库房呢。”他又回答:“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管了库房。以后他越加淳厚谨慎。很勤俭的可靠了。张孝基就把他父亲所有的家私,统统还给他了。

7.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七

  西汉末年,有个孝子叫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侍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年岁饥荒,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去采桑椹。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蔡顺就这样去采,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蔡顺告诉他:“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酸的留给我自己吃。”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就送给蔡顺牛、羊各一头,谷米一担,还有一些银两,让他可以回去奉养母亲。蔡顺不肯接受。他的至诚孝行感化了赤眉军,赤眉军当下该过,洗清赤眉。此后为纪念蔡顺的德行,这条河改为“洗眉河。”

8.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八

  上古尧帝的时候,洪水遍地,百姓们不能够安居,尧帝派大禹去治水。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又意志坚强,非常讲信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与大臣益、后稷一起启程赴任。大禹到任后,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才能根治洪水。因此,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大禹带着人们治水,先从帝都冀州开始,完成了壶口工程。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禹治水立大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9.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九

  周朝时期,孔子门生之中,德行出众。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

  这年冬天,闵损父亲要外出了。对闵损说:“有你娘在家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记住,在家要听娘的话。”闵损说:“放心吧。”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

  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继母对闵损说:“闵损,还不赶紧干活儿!劈完柴禾,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闵损说:“是的,母亲。”这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闵损被冻得直哆嗦。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闵损便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求父亲不要这样做。”继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10.精选中华美德故事 篇十

  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传统美德故事 篇1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传统美德故事 篇2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传统美德故事 篇3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传统美德故事 篇4

  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传统美德故事 篇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 篇6

  诗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

  北宋有一个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州时,此地向来出产一种做砚台用的名贵石头。从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着进贡皇上的`名目,总要多取几十倍,拿去送给朝里面有势力的人。而包拯叫砚工只要做到进贡的砚数够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也不曾拿一块砚石回去。

  他做开封知府时,为官公正,执法严明。他处处以身作则,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样依法论处。此后他的亲戚朋友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为非作歹了。当时的百姓都非常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包青天”。

  他平生没有私下的积蓄,曾经警诫子孙们说:“我的后代做官的,有犯了贪赃的人,这个人就不准回到自己家里来;死的时候,也不准葬在祖坟里,倘若不照着我的志向做,就不是我的子孙了。”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他任枢密副使,转年去世,谥号“孝肃”。

  传统美德故事 篇7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 篇8

  东汉时期,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震。杨震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只能一面教书,一面靠种地来维持生活。

  杨震五十岁那年,被派往东莱做太守,管辖好几个县。上任的路上,他路过昌邑县,住了一晚。昌邑县正属东莱太守所管辖,而县官王密,恰恰是杨震的学生。

  晚上,王密单独拜见杨震,看旁边没有人,悄悄从袖子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在旧社会,下属给上司送礼以求得庇护,本是公开的秘密。杨震却很不高兴,沉下脸对王密说:“咱们相处了许多年,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快把黄金收回去!”

  王密还以为他假意推让,连忙说:“这会儿夜深人静,您收下吧,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摇摇头,说:“不对,这件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哩!”

  王密听了,满面羞愧地走了。

  杨震做官十分廉洁,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不拿不应该得的'钱财。他的生活也很俭朴,家里常吃素菜,出门不坐车子。老朋友劝他替子孙积点钱财,他说:“只要后世的人指着我的子孙说,这是清官的后代,就是最厚的遗产了。”

  传统美德故事 篇9

  诗曰: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春秋时,楚国国君熊通的夫人名叫邓曼,邓曼很有见识,楚君派将军莫敖屈瑕去讨伐罗国,关伯比去送行,回来的时候,关伯比就对驾车的人说:“我看莫敖屈瑕这次出去,一定是打败仗的,因为他走的时候,把脚尖举得很高,这样就可知道他的傲气是很盛的,可是心上却欠些沉稳了。”于是关伯比就去见楚君,对楚君说:“这次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我以为应当再派援军才好。”楚君听了,认为楚国的军队差不多都跟了莫敖屈瑕去的,并且觉得莫敖屈瑕有相当的把握取胜,于是说:“你太过虑了,这是不必要的。”楚君回到了宫里,就把这番话告诉了邓曼,邓曼就说:“我觉得关伯比所说的话,是含有深意的,他并不是真正要国君增加军队,给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他的意思是让国君用恩信去抚养百姓,又要用惩罚分明的态度去对待莫敖屈瑕。

  因为莫敖屈瑕从前在蒲骚地方打了胜仗,他一定是很自大的`,假使不是这样的话,那么难道关伯比真的不晓得楚国的军队,完全跟了莫敖屈瑕去打罗国吗?”楚君听了,恍然大悟,就差了人去追莫敖屈瑕回来,可是已经追不上了,果然莫敖屈瑕随后打了一个大败仗。

  传统美德故事 篇10

  诗曰:张氏被毒,出言犹慎,平时与人,虽贱必信。

  三国时,魏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在平常时候对人家说话,即使对下等人也一定是很有信用。当她怀钟会的时候,钟会的父亲钟繇①有个小妾孙氏,心里很是妒忌她,暗地里把毒药放在食物里面给张氏吃,张氏起先吃了一口,后来发觉了,就把吃的食物吐出来,可是受了毒的'影响,昏迷了好几天。有人劝张氏去告诉丈夫,张氏说:“凡是一户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互相谋害,这样做家破国亡都有余。偿若我跟丈夫说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么又有谁来替我证明这件事呢?

  况且孙氏以为我一定会告诉丈夫的,她一定要先发制人,先去告诉丈夫这件事。由她先去发动,恶人先告状,看她如何自圆其说。”于是张氏就称着有病,果然孙氏先对钟繇说:“我因为想让夫人生一个男孩,所以给她暗地里吃了药,现在她反说我给她下了毒。”钟繇听了,心里思量着,把药暗地里放在食物里面,这不合常理。就把仆人叫来,询问了一番,那个人就把实情说了出来,于是孙氏被逐了出去。

1、【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2、【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3、【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4、【七岁之师】说的是谦虚礼貌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5、【林则徐禁烟】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应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宋朝陈昉有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那就是以纯朴厚道的家风,代代承传的陈氏家族。陈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他们的祖先陈崇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希望子孙后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传,从而使纯朴厚道的家风能够绵绵远远地传承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景象。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呢?原来,陈家的子弟都克勤克俭,维持着非常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从来都不委用仆役或者婢女。“习劳知感恩”,孩子们从小沿袭纯厚俭朴的家风,了解物力维艰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一生都能够刻苦耐劳,知足常乐。

  陈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别建造的厅堂,非常宽阔,能够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整齐,扶老携幼地来到厅堂中。彼此见了面,感到分外地亲切,都互相地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他们按照年龄、尊卑的先后,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个区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谓长幼有序,条理井然。

  全家上下,只要还有一位未到,大家都一定会静静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开始用餐。吃饭之时,厅堂悄无声息,一片宁静肃穆。等到都吃完了饭,大家才开始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有的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有的文质彬彬地寒暄问候,互问短长。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时光,是其乐融融最感亲情温馨的交融时刻。许多家族性的问题,也常于此时及时沟通解决,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误会与猜疑。

  陈昉的家中,养了一百多条大大小小的狗,它们的性情都特别温顺。更有意思的是,这群家教严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个大槽里用食。主人们为家狗做了最好的示范,所以它们各个都从善如流,温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饭的时候,它们也牵家带口地来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摇着尾巴,以示问候。

  几条年长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里,原来是在清点数目。只见它们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了阿平家的大狗还没有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那里憨态可掬地等待着它的到来。不一会儿,有的狗开始悠悠闲闲地来回踱步,有的狗示以问候地摇摇尾巴,调皮的小狗干脆一把搂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滚了起来。大家左等右等,终于看到一只强壮的大狗,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原来,今天主人为它洗了个澡,还理了理身上的毛,这才耽搁了用餐的时间。大狗非常抱歉地摇着尾巴,向大家低头忏悔,于是,一百多条狗就开开心心地开始了它们的午餐。

  陈家主人们那上下同心、喜气盈人的祥和气氛,连狗都普受熏陶,从而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乡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想想看,连狗都能够互敬互爱,如果人父子兄弟之间不能和谐共处,那将何以为人呢?所以乡里之人都纷纷起而效法,忏悔改过,使得那一带的风俗日渐纯朴厚道。

  郡守张齐贤将陈昉一家的事迹,向朝廷作了禀报。朝廷有感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之诚,所以就免了他们的徭役,而且礼遇有加。希望这个家族的典范,不但影响全乡,而且能感化全国。

  陈昉一家七百多口人,能够如此敦睦和合地生活在一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真的很难见到数代同堂的景象了。甚至夫妻两个人都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孩子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呢?

  现在常有许多父母、家长向老师抱怨孩子们的逆反情形。一次一位家长哭诉说:“孩子真的很难教,想不到年纪这么小就这么叛逆,对于父母的教导他不但不听,不但不能接受,还经常恶言相向。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师就反问她:“请问你们夫妻俩会不会吵架?假使会,是只有‘文场’,还是也有‘武场’?”文场就是只有动口,武场就是出手。这个妈妈很难为情,很惭愧地说道:“很抱歉,过去孩子在更小的时候,我们夫妻俩经常在孩子面前,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

  这个时候老师就跟她讲:“这样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你教导小孩,因为小孩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你已经教他知道了,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人与人之间可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可以动不动就吵架。因为你不能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所以他现在稍微大一点,他有情绪,他不能与你好好相处,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彼此不能和睦,彼此不能相敬如宾。”因此要维系一家的和睦,人人都应该要懂得相处之道。

  “陈昉百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和煦温馨的一面。它让我们了解到,和气就是家庭最温暖的阳光,它能够使一个家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美满的家庭,更是国家未来栋梁成长的温床。一个美好的家庭气氛的构成,正取决于家里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关怀,互相礼让。您是否愿意为朝夕共处的家人,献上您灿烂的微笑与温暖的关怀呢?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

  李林却枋

  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3

  在《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呢?这一句话来自“游子吟”这首诗里。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的爱既温暖,又伟大。父母往往是那么令人敬佩。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的爱是那春天的阳光,不让我们受到刺骨的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父母的爱是一把伞,这把伞不让倾盆大雨淋湿我们;爸爸是船,妈妈是帆,他们让我们游遍大江南北。我们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生长。父爱是一棵大树,让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下长大,母爱是一滴清水,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受一点污染。

  长大后,我们应该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有些人不懂得洁身自爱,经常因一点小事而想不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放弃自己的前途。就在这个时候,你又没有想到你的父母。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个你、我、他。这使我想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爸妈好,有爸妈的孩子像快宝,投进爸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是啊,有父母多好!只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父母对孩子总是心软的,对孩子的乞求总是有求必应的。即使一开始铁定了心,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答应孩子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那样的任性、放肆。但是,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们,而是加倍努力地教导我们。

  但我们的父母生病时,还坚持去上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到:我要让我的孩子幸福。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谢谢您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深沉的父爱与母爱。我们要以最好成绩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愿天下的父母幸幸福福,开开心心!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4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个反应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书籍。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让我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真善美。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孟母断机》,讲的是:孟子小时候不爱学习,孟母为了激励他,便把纺织到一半的布给剪断了。孟子不解,问母亲。母亲说道:“剪断的布就没有用了,就像你学习半途而废,长大了,啥也做不成。”

  孟子流着眼泪说:“我错了。”后来,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为中国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尊崇的古圣先贤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人们有很大影响。可见,一个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有多么重要。

  希望,全天下的妈妈都成为有智慧的家长,全天下的孩子都成为积极进取,蒸蒸日上的好孩子!我们共同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5

  东汉时期,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震。杨震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只能一面教书,一面靠种地来维持生活。

  杨震五十岁那年,被派往东莱做太守,管辖好几个县。上任的路上,他路过昌邑县,住了一晚。昌邑县正属东莱太守所管辖,而县官王密,恰恰是杨震的学生。

  晚上,王密单独拜见杨震,看旁边没有人,悄悄从袖子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在旧社会,下属给上司送礼以求得庇护,本是公开的秘密。杨震却很不高兴,沉下脸对王密说:“咱们相处了许多年,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快把黄金收回去!”

  王密还以为他假意推让,连忙说:“这会儿夜深人静,您收下吧,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摇摇头,说:“不对,这件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哩!”

  王密听了,满面羞愧地走了。

  杨震做官十分廉洁,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不拿不应该得的钱财。他的生活也很俭朴,家里常吃素菜,出门不坐车子。老朋友劝他替子孙积点钱财,他说:“只要后世的人指着我的'子孙说,这是清官的后代,就是最厚的遗产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6

  暑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旁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怀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7

  今天,我读了学校下发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完后,使我大有感触,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以前总是不好好读书,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针,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他发愤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心中为之一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奶奶真有毅力要把这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细的绣花针。我心想:既然铁杵都能磨成针,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么呢?看看这个故事,在对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叹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要参加钢琴七级的考试,可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忙于做功课,没有时间弹钢琴,即使我有空,也懒得弹,所以离考试只有几个星期了,我还弹得疙疙瘩瘩,一点也不熟。面对老师的责备,父母的唠叨,我下定决心要每天练琴,把曲子弹熟。从那一刻开始,即使功课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坚持每天弹几小时琴,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钢琴七级考试。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个品质将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卧薪尝胆》一文。文中的主人公,越国国君勾践,为了报仇,从皇宫里搬了出来,搬到了一个又破又烂的小茅屋里。屋顶上垂下一颗大苦胆,每天尝一口苦胆的味道,过着穷苦清淡的日子,用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不忘过去的'耻辱。与国人们同心协力,经过了十年的强政励治,推动了国家各方面的能力,振大了势力,终于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才能战胜困难打败困难。在生活中,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次,我在弹钢琴,那首曲子音很多,我刚弹到一半,手就又酸又痛,简直不能动了。那一瞬间我真的想放弃算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平时老师常对我们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成功!于是我忍耐着酸痛,继续努力弹钢琴。终于,我在钢琴老师那里通过了这首曲子。我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已。

  从这次事件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做事有恒心有毅力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只要刻苦努力,坚持不放弃,有恒心有毅力,最终都可以成功!所以,我们要向文中主人公学习,用自己的恒心自己的毅力,到达成功的彼岸!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8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从那些感人的故事情节里,反映出了一个个真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

  我最喜欢看的是《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的,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9

  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我很喜欢端午节,却从来都没听说过它的来历。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屈原先生的故事,才明白妈妈给我包的好吃的肉粽子也有它深厚的历史故事。屈原先生不愿意同流合污,他认为世界上的人都醉了而只有他还保持着清醒,他很绝望,最后投了汨罗江。

  世人为了感念他的忠烈,害怕他的尸首被过往的鱼儿吃掉而向河里扔粽子。从此包粽子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读完了故事我很难受,在感慨屈原先生对于国家的`忠心的同时,也渐渐明白了他的伟大与孤傲不屈的品质,他那忧国忧民的气度让我很是敬佩。

  赤诚本是我国传统美德。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那颗坦诚纯真的忠心。

  我希望我长大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保有一颗坦诚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0

  前不久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其中的诚信篇让我认识到了诚信的可贵。其中有一个故事名字叫《曾子杀猪》,讲的是孔子的徒弟曾子诚实守信,教育儿子时竟因妻子哄小孩子的'一句话:“回来我给你杀猪吃。”便把猪给杀了,来实现承诺。后来他的儿子也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让人十分信任与尊敬。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狼来了的故事,那个爱撒谎的放羊小孩,只为多次骗人,最后他的羊全被吃掉了。真是应了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然而,现在的很多人为了金钱而不讲信用,如:黑心奶粉、地沟油、瘦肉精,还有穿的黑心棉等等,都是一些商家为了赚钱,而不讲信用,害得我们老百姓吃苦,我妈妈成天一买菜就会唠叨,“你说啥能吃,你说还能买啥?”一买电器就会问,“老板,不会是假的吧?”让人们什么都不敢买,买了也不敢用,唯恐伤到人。

  这些唯利是图的人,害得人们真假难辨,真是太令人生气了,不过一次次的欺骗,只会让人更警觉,会让人们的眼睛更亮,从古至今,只有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这是真理,那些不讲诚信的人们快点觉醒吧,否则你们会输得很惨的,因为只有“诚”才能取“信”。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1

  班昭女诫

  诗曰:汉室班昭,常惧黜辱,赐①号大家,宫中教督。

  东汉有个才女,姓班名昭,是曹世叔的夫人,她是著名学者班彪的女儿,早年守寡,很有节操品行和法度。她的大哥班固作《汉书》,还没有完成就亡故了。汉和帝就下诏书叫班昭继续做完。后来又屡次召她到皇宫里去,那时候邓皇后和宫里的许多贵人们都用事奉先生的礼节对待她,称她一个美号叫“曹大家②”。她曾经说:“我嫁到曹家四十几年,时刻小心恐惧戒谨,常常恐怕有过失,受黜辱,以致丢了爹娘的.丑,增加里外的连累。又恐怕几个女儿嫁到人家里去失礼,以致羞辱班家的宗族,于是做女诫七篇。”

  【注释】①赐:cì,给,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晚辈。②家:ɡū,同“姑”,“大家”是古代对女性长辈的尊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2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也感觉到道德的重要性。坐在窗前手捧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我的心被古人那优秀美德所浸润,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一天。 一直拖了好几天,实在熬不过去了,我只能拖着我的那双破了却舍不得扔到的球鞋。 你如果真的舍不得,就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去修一下就行了! 你都要读三年级了,这点小事应该难不倒你的。妈妈的坚持使我无计可施,我只得拎着球鞋,拿着妈妈塞给我的五元钱,冒着炎炎烈日往小区门口走去。

  妈妈真是的,以前从来没有让我一个人做这样的事,现在却以我读三年级为由让我自己去补鞋,唉!真是衰啊。难道她还不知道我素来是害羞的`性子?走到小区门口,我傻眼了,虽是一个小小的鞋摊,却人满为患,我只好低着头排在后面。 鞋摊的人络绎不绝,我一直淹没在人群之中!忽然从人群中钻了个头出来:小朋友,补鞋吗?我惊了一下,他,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操北方话的老人。嗯!我点点头,脸有些红。把鞋拿过来吧!他笑着说。 挤进人群,我心里异常轻松,先前那种徘徊时的沉重步伐变得轻盈起来。这位老人多好啊!我想着。

  这儿坐,很快就好!他给我拿出一张小板凳,身子稍一欠,用他的围裙擦了擦凳面,示意让我拿去坐下等待。我接过他给我的凳子,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老人看到了我那副囧样,朝我微笑地点点头,此时我的紧张感在瞬间释放了,我安心地坐在他的鞋摊边看他为我补鞋。 只见针线在鞋上不停的穿梭着,原本脱线的两个鞋面身不由己的又合拢在一起了,老人就像一个魔法师,三下五除二,一剪、一粘、一敲、一捋,鞋子又焕然一新。看着这一切,一种莫名的感情涌上了心头,那是一种让人感动的心情。 我交给了老人五元钱,找你一元。他亲切地说着,找零钱去了。刹那间,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际,由模糊而强烈:要不要给他道个谢?是呀,是呀!道谢给这么慈祥的一位老人。

  可是那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对他说声谢谢么?修了鞋,付了钱,居然还要说谢谢!嗤!怎么说得出口?因为似乎觉得这玩意儿过时了,没必要!现实中真这么做未免太做作,老人会理会吗!的确,我并没有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照顾,但顾客与店员之间的关系难道仅是金钱上的关系吗?倘若我还小,我可以奶声奶气地说:谢谢,老爷爷!倘若我已经是大人了,我可以潇洒地随意地说声:麻烦了!可为什么我却没有胆识说呢? 给,拿好钱!亲切的话语又响起了,我似乎于心有愧,低着头,但在接钱的一瞬间,心却突然间豁然开朗:谢谢,老爷爷!我终于将谢谢说出口,此时,我觉得今天的阳光格外灿烂,空气格外清新,回家的脚步也格外轻松。 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我的那一声谢谢说出口后,为什么人会一下子那么轻松,因为这就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也是一种美德。从那以后,无论什么事,当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总忘不了说一句:谢谢!谢谢成了我的口头禅。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3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感动天地的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至今,而故事的主人公更是被人们赞不绝口。近日来,我一直在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本书。书中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受益终身的道理 。

  当我读完了《金孝拾银》的故事后,我感触很深,故事主要讲了,卖油郎金孝拾到一包银子,在母亲的' 劝导下他返回到原处找到失主,而失主却赖他偷拿了部分银子。相持不下时,县官来到。最终银子被判给了金孝母子。我很是佩服金孝母亲的品质,自己的儿子拾到了一包银子,她并没有为银子而动心,反而教导儿子返回原处找失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多可贵呀.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人已经屈指可数。有的人甚至去偷东西,这样的人更应该向金孝的母亲学习。故事中的县官也很是让我佩服他没有私吞银子,而是公正无私地判了案。在如今,像他这样这样两袖清风、正直无私的官人又有几个呢?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学到了人要正直无私、不贪心、诚实,才会有更大收获。

  读了曾子的一个故事后,我感触颇多。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让儿子跟着她去买布,而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去买布,回来后就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跟着去了。妻子回来后,看见曾子在杀猪,妻子很舍不得,哭着求他不要杀,而曾子却很坚定地说:“人不可言而无信,你已答应了儿子,不能反悔,”最后曾子还是把猪杀了。是啊,人就要像曾子一样言而有信,不可出尔反尔。作为大人,更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在这样社会里的人们,更应该向曾子学习,人不可因为一己私利,而丢掉了人生中宝贵的东西---诚信。在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人要言而有信,才能在社会中立稳脚。

  同学们,古人们都有这么美好的品德,何况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呢?让我们携手一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铸就辉煌明天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4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传承这些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

  我很庆幸自己能结识这本书,它蕴含着许多的中华美德,以及最具有说服力的名人小故事。在当今社会中有许多的中国人还牢记着中华美德,所以至今还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有的小学生对此很重视,但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里。今天我就要针对这两种情况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书的第一讲里明确指出要做个尊老爱幼的人,我们且不说尊老,来说说爱幼。“爱幼”顾名思义是爱护幼小的意思。我们身边有许多小朋友,可我们有没有爱护他们呢?我亲眼瞧见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事。

  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我们放学回家。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雨使得大多数同学没带伞。一路上到处都是抱怨声,我暗自高兴,因为我带伞了。不一会儿一朵朵伞花绽放了出来,同学们都钻进了别人的伞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我站在那儿等我的同学,飘飘洒洒的雨丝掀起了铺天盖地的珠帘,透过这细纱般的珠帘,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长,我靠近了一点,雨水顺着他那圆圆的小脸蛋淌了下来。雨骤然间下大了,正当我跑着想去帮他时,忽然一声稚嫩童音传过来:“哎呀,某某某,你怎么淋湿了!”我停住了脚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伞奔了过来,溅起的泥水弄脏了她的裤子她也全然不顾。“爸爸还没来么?喏,这把伞给你先打着吧!”她把伞送给小男孩后,转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转身的一刹那,我看见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冲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后悔当时没有一个箭步冲上前去。这短短的两句话,令我惊讶万分,她才二年级呀,还是一个被人爱护的小女孩儿,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时只有在书上看得到,未曾想过竟真有此事,真是难得。

  看见这件事情,我的心里真像是有千言万语,如果说世界上作恶的人能真正懂得中华美德里所讲的尊老爱幼,能想到做坏事给别人带来的后果,我想世界上的恶人也不会增加了。反过来,会发生更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是吗?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任之本与!”希望这句话能让每一个人牢记于心,才可以做到扬孝悌美德,做尊老爱幼的人!

  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他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即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愉,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学家匡衡壁借光,远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的果实。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力径,我们只有艰辛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神童点子故事》,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爸爸从集市上买来了一些金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上学期,我被评为“有孝心的好少年”单项奖,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中午学校发餐点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姐姐十五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 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网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高梵晟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高梵

  晟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新年都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韩信一饭千金】


  韩信是汉王刘邦的大将军。他出身贫困,少年时父母早逝,靠讨饭过日子。韩信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来充饥。


  有一天,韩信在河边遇到一位洗衣服的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指望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一听,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后来,韩信投奔汉王刘邦,受到重用,成为将军。他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协助刘邦打败了大的对手项羽,建立了汉朝。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后,向她再三道谢,并送了千金来报答她。



  【霍去病奋勇杀敌】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将领。他自幼胸怀大志,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骑马射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当时英勇善战的将军。在舅舅的影响下,一天天长大的霍去病渴望着自己也有杀敌立功的那一天。在霍去病还未满十八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人又一次入侵中原,霍去病主动请求领兵出征,汉武帝就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热血,率领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杀敌两千余人,首战告捷。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队伍却没有一点损失。汉武帝赞叹霍去病勇冠三军,将他封为“冠军侯”。


  不久,汉武帝又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的河西大战。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胡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带领的一万精兵仅剩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胡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近九千人,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匈奴对汉朝军队再也不敢小视,霍去病也成为威震朝野的猛将。从此,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怀疑少年将军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的楷模,是尚武精神的化身。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收复河西。这一次,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他领兵孤军深入,消灭敌军三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匈奴大小王子五十九人、匈奴官员六十三人。匈奴人被彻底赶出了祁连山一带。


  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对他说:“你去看看你的新府第吧。”可是霍去病多次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去探看新居,并回答说:“匈奴没有消灭,我还不能经营自己的小家。”



  【魏征无私直谏】


  魏征是唐朝的政治家,他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贞观初年,唐太宗的老部下庞相寿因贪污被人告发。魏征按大唐律令,解除了庞相寿的职务。唐太宗知道后勃然大怒,责问魏征为何这么做,魏征回答说自己是按大唐律令依法办事。当唐太宗弄清事实后,既想保住庞相寿的官职,又不愿驳回魏征的面子,便叫庞相寿向魏征赔礼。谁知魏征把庞相寿拒之门外,还说:“如果我和庞相寿举杯言欢,大唐的法律就等于扔到了火炉里。”唐太宗只好先将庞相寿复职,并说:“就这一次,下不为例。”


  不料魏征第二天上朝时反复进谏,陈述庞相寿不可复职的理由。他还说:“难道就是因为庞相寿是您的老部下,就不追究他的罪行吗?您做秦王时有那么多的部下,如果他们都贪赃枉法,您又将如何惩治他们呢?”魏征还要求唐太宗以隋朝的灭亡为戒,这让唐太宗非常恼怒,他立即打断了魏征的话。魏征见状,竟然当场摘下官帽,扬长而去。唐太宗回宫后仔细思量了一番,终于悔悟,依法惩治了庞相寿。


  还有一次,官员皇甫德参向唐太宗上书,说了三件事:“在洛阳修建东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事。还有,地租收得太多了。另外,现在的妇女喜欢梳高高的发髻,是受宫中女子的影响,这可不是什么好风气。”


  唐太宗勃然大怒,对大臣们说:“皇甫德参这个家伙,是想让我们大唐不用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里的人都不留头发,才能心满意足吧!”他想治皇甫德参诽谤罪,魏征又进谏道:“自古以来,臣子的上书不痛陈利弊,就不能触动君主。虽然皇甫德参说得有点过头,但陛下可以听取好的一面,请您想想这个道理。”他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人直言,虽然勉强听了进去,也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平息了怒气,没有治皇甫德参的罪。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让人穿戴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懂得国家兴盛衰亡的原因;用他人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现在魏征不在了,我失去了一面重要的镜子啊!”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凿壁偷光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教学内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简要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匡衡之所以终成大学者,是与他的个人主观努力分不开的。


韩文救荒

  【韩文救荒】

  韩文请饷。生死为轻。负罪发廪。米价以平。

  【原文】

  明韩文、宋韩琦后也。生时。父梦紫衣人抱送文彦博至其家。故名曰文。历官南京兵部尚书。岁祲。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米价为平。

  人当凶岁。米谷歉收。巨富*商。若居奇货。以待高价。不义孰甚。韩文请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则自愿受罪。竟发廪十六万。米价因是以平。其真心救荒如是。宜其享耄耋之年。亲见诸子贵显也。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一个姓韩单名叫一个文字的人。就是宋朝有名宰相韩琦的后代。他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父亲做梦。看见一个着了紫色衣服的人。抱了文彦博到他家里来。所以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文。后来累次做官升到南京的兵部尚书。逢着那一年阴阳两气不和调。年成荒歉。米价飞涨得很高的时候。韩文就要请求预先发三个月军饷。去压平米价。户部里的人不肯。韩文说道。救荒如救火一样。是急不可缓的。假使有了罪。我就一个人承当好了。于是即刻发了仓米十六万。果然米价顷刻平了。

  

刘宠钱清

  【刘宠钱清】

  刘宠别任。仅受一钱。出境之后。投于深渊。

  【原文】

  汉刘宠、为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及内调。有五六老叟。赍百钱送之。且曰。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今逢弃去。故来奉送。宠选一大钱受之。出境。投之于河。后人因名其河为钱清。

  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即大化。盖以身作则也。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化亦深矣。有此德政。耆老送别。赉百钱以表微忱。宠勉选一钱。出境即投诸河。名其地为钱清。永矢弗谖已。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刘宠在会稽地方做太守官。把地方上烦琐苛刻的事。都除去了。把地方上非法的事。都禁止了。这一郡里地方上的人。大大的被他感化了。等到朝廷里把他调进京城里去的时候。有五六个老年的人。手里拿了一百个大钱去送给他。并且嘴里说道。自从你到我们这里来做官以后。境里都没有盗贼了。所以这些狗也夜里不叫了。人民不为官事连累。所以百姓们也不看到县里的差人了。现在你丢了我们竟要去了。所以我们特地来奉送你。刘宠就在他们手里、拣了一个顶大的钱拿了。总算受了他们的人情。到得出境的时候。就把这个钱丢在河里。后人因此把这条河叫做钱清。

  

寿昌弃官

  诗曰:寿昌离母,历五十年,弃官寻觅①,骨肉团圆。

  朱寿昌是宋朝人,他七岁的时候,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人的母亲早早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他一直明察暗访,并且抄经供佛给母亲积德。功德还不够,他就弃官离家,希望能尽快找到母亲。他在母亲没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说等母亲回来之后再好好吃。五十年来夜以继日地想念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声,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的下落。

  此时寿昌已经上了年纪,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我永远都不回来。”他远到陕西寻找母亲,意志非常的坚定,抱定必胜的信心,一定要找到母亲,与母亲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到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上降下雨,他同一些人在一起避雨,就询问这些人,当他把母亲的一些情况同大家说完后,奇迹出现了,刚好有人知道他的母亲就在这个地方。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健在,朱寿昌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他非常高兴,就把母亲接回家里,又把同母异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 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 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他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使苍天降下雨,让他有这个机缘找到了母亲。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他不仅仅如此孝顺,而且在当官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廉洁的清官。他常常照顾和帮助贫穷人,遇到贫穷人家没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亲人安葬。后来朱寿昌的母亲过世之时,有许多白鸭在墓边徘徊。这样的异相更感动了朱寿昌一家人,从此,他们生活得更和谐、更美满。

  【注释】①觅:mì,寻找。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传统美德故事 篇4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传承这些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

  我很庆幸自己能结识这本书,它蕴含着许多的中华美德,以及最具有说服力的名人小故事。在当今社会中有许多的中国人还牢记着中华美德,所以至今还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有的小学生对此很重视,但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里。今天我就要针对这两种情况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书的第一讲里明确指出要做个尊老爱幼的人,我们且不说尊老,来说说爱幼。“爱幼”顾名思义是爱护幼小的意思。我们身边有许多小朋友,可我们有没有爱护他们呢?我亲眼瞧见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事。

  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我们放学回家。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雨使得大多数同学没带伞。一路上到处都是抱怨声,我暗自高兴,因为我带伞了。不一会儿一朵朵伞花绽放了出来,同学们都钻进了别人的伞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我站在那儿等我的同学,飘飘洒洒的雨丝掀起了铺天盖地的珠帘,透过这细纱般的珠帘,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长,我靠近了一点,雨水顺着他那圆圆的小脸蛋淌了下来。雨骤然间下大了,正当我跑着想去帮他时,忽然一声稚嫩童音传过来:“哎呀,某某某,你怎么淋湿了!”我停住了脚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伞奔了过来,溅起的泥水弄脏了她的裤子她也全然不顾。“爸爸还没来么?喏,这把伞给你先打着吧!”她把伞送给小男孩后,转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转身的一刹那,我看见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冲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后悔当时没有一个箭步冲上前去。这短短的两句话,令我惊讶万分,她才二年级呀,还是一个被人爱护的小女孩儿,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时只有在书上看得到,未曾想过竟真有此事,真是难得。

  看见这件事情,我的心里真像是有千言万语,如果说世界上作恶的人能真正懂得中华美德里所讲的尊老爱幼,能想到做坏事给别人带来的后果,我想世界上的恶人也不会增加了。反过来,会发生更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是吗?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任之本与!”希望这句话能让每一个人牢记于心,才可以做到扬孝悌美德,做尊老爱幼的人!

  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他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即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愉,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学家匡衡壁借光,远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的果实。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力径,我们只有艰辛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传统美德故事 篇5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传统美德故事 篇6

  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长城。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拥有美好的心灵,有许多事令我们感叹。从古至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美德。

  一说到“美德”有人就会想的很久远,可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美德。比如说古人司马光,一些调皮的孩子爬到假山上玩耍,一不小心掉入了假山下的大水缸里,小伙伴的第一反应就是救出他,有的去呼喊大人,有的在水缸边伸手想要拉他上来,有的去拿绳索。可是唯有司马光没有那么做,他拿起身边的大石头,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破了,顿时水缸中的水流了出来,缸里的孩子得救了。如果司马光也像小伙伴那样去呼喊大人,那么水缸中的小孩可能早已离去。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更能显现出藏在孩童司马光身上的美德。现在,在你面前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会怎么分呢?是把大的留给自己,还是选择那个小苹果。当看见这种情况时会想起一个故事《孔融让梨》,从前,孔融的母亲从集市上买了几个梨,将它们洗好后一并交到了孔融的手上,母亲让孔融将其中的一个拿给哥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将那个较小的苹果留着,把大苹果给了哥哥,哥哥看孔融那么小就让他吃那个较大的苹果。孔融见此情形便说︰“哥哥大吃大苹果,我小就吃小苹果吧!”就是孔融的.一句话,既让我们看到了孔融的孝心,又让我们看到了他那纯洁的心灵。

  其实,美德并不只在那些伟人的身上,从《司马光砸缸》和《孔融让梨》这两件事中就能看出来自孩童身上的美德。

  有一天,微博上发生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小悦悦,一个只有两岁的小女孩,被一辆车撞倒在马路中央,而开车的人并没有下车看看情况,而是视而不见,正常的行驶着。这个无辜的小女孩就这样凄惨的躺在马路上,在她躺在那里的一个小时中有十八个人走过她身边,可是这些人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忙。直到一位清洁工阿姨打扫大街时,看到了这个小女孩,并连忙将小悦悦送往医院,可是时间不等人,小悦悦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一个清洁工,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但比起那些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那十八个人,她却显的那么纯。虽有一副很脏的外表,但她却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那位清洁工一样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小悦悦就不会拿么早的离开人世,我们的地球就会变得更好。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国效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美德,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中华传统美德将会得到更好地传承。

  传统美德故事 篇7

  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我很喜欢端午节,却从来都没听说过它的来历。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屈原先生的故事,才明白妈妈给我包的好吃的肉粽子也有它深厚的历史故事。屈原先生不愿意同流合污,他认为世界上的人都醉了而只有他还保持着清醒,他很绝望,最后投了汨罗江。

  世人为了感念他的忠烈,害怕他的尸首被过往的鱼儿吃掉而向河里扔粽子。从此包粽子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读完了故事我很难受,在感慨屈原先生对于国家的忠心的同时,也渐渐明白了他的伟大与孤傲不屈的品质,他那忧国忧民的'气度让我很是敬佩。

  赤诚本是我国传统美德。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那颗坦诚纯真的忠心。

  我希望我长大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保有一颗坦诚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传统美德故事 篇8

  三国时期,杨修和杨宕叔侄二人共事曹操。杨修为相府主簿,杨宕为军需官。杨修聪明博学,但恃才放旷,屡犯曹操之忌。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处死。杨宕惧怕曹操因叔罪嫁祸于已,便想趁着近期押运军粮饷银之便,设法捞他一把,然后谢官还乡。他惧怕曹操之威,又贪财心切,剧烈心理冲突引发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是胸口胀闷,坐卧不安,请了不少医生诊治,不见好转。

  请神医华佗来诊,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个药方,嘱其依次服用。杨宕先看第一个药方,上面写着:“二乌、过路黄、香附子、连翘、王不留行、法夏、毕拔、朱砂。”熟知古文章法的杨宕,将这八味药名的头一个宇连、读:“二过香(相)连,王法毕朱(必诛)。”他大惊失色,额头上冷汗直冒。遂打消了大捞一把的邪念。

  接着,他又拿起第二个药方,一看顿时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往后便倒。原来,神医开的第二剂药方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萆,附子。”把六味药名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其谐音便是:“常(赏)乳(汝)官(棺)木益(一)附(副)。”杨宕大惊,吓晕过去。家人见状,吓得慌了手脚,大哭不止。

  过了好一会儿,杨宕被家人哭声惊醒,睁开眼睛,倒觉得心清身爽,胸部再也没有胀闷的感觉,病竟痊愈了。华佗在一旁对杨宕说道:“你之所以胸部胀闷,是因为肚内瘀血积结,乃贪婪气郁积聚之故;现在气随汗出,吐尽瘀血,消积化痰,恶病已祛。只是身子虚弱,还需调理。我再给你开一剂药方,你服后便会健康如初。”华佗随即给他开了一个滋补方。杨宕去了贪婪的`心病,又补了病后的虚弱,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传统美德故事 篇9

  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讲了许多小故事,有讲爱国守法的,明礼诚信的,团结友善的,勤俭自强的,还有敬业奉献的。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书上讲的那些人学习,对老师尊敬,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知识。对父母应该孝顺,经常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互相帮助,同学有困难应该尽力帮助他们,有缺点不嘲笑他们,没人陪他们玩时,我应该和他们一起玩。对老人应该孝敬,如在公共汽车上,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我们还应该爱我们的祖国,小时候好好学习,长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遵守诺言,要是做不到要尽快对那个人道歉,勇于承认错误。

  这本书中的故事很精彩,同时我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传统美德故事 篇10

  1、《破釜沉舟》

  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楚将项羽率兵渡江攻打秦军。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楚军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2、《孔融分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3、《樊哙闯宫》

  汉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武帝刘邦连日睡大觉不理朝政。樊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那么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邦幡然悔悟。立刻整衣上朝。

  4、《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5、《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壮士荆柯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柯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最终未能成功,荆柯英勇牺牲。

  6、《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7、《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倌晔本托吹靡槐屎米郑晃焕险吒嫠咚腥擞媒乓材鼙人吹酶好(心里不罚咀眼梭U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w白了不能骄傲自履道理?

  8、《硬汉子董宣》

  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在皇宫中,董宣拒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事后,皇帝却对董宣进行了奖励。

  9、《特殊遗嘱》

  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10、《玄奘取经》

  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该国。但玄奘去西天的决心毫不动摇,在高昌国传播了佛教之后,他又踏上遥遥西天路。

  11、《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12、《颜真卿》

  书法家颜真卿为人正直,得罪了朝中奸相卢杞。时值李希烈拥兵造反,皇帝听从卢杞的主意,派颜真卿前往劝降。颜真卿来到李希烈军中,义正词严驳斥李希烈。颜真卿在燃烧的火堆旁奋然提笔写下了"立德践行,千古留名"。李希烈恼羞成怒,加害了颜真卿。

  13、《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14、《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书牙友谊深厚,但在王子们争夺王位时却各为其主,管仲还射中了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即位后,鲍书牙为了国家的`利益推荐管仲出来治理国家,自己却隐退归家了。

  15、《暖不忘寒》

  晋公子重耳率随从狐偃等人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秦王派兵拥他回国为王。临行前,壶叔收拾旧衣物,重耳不以为然,狐偃以旧衣物来比喻他们这些相随多年的老臣。重耳恍然大悟,困难中相处的人是不能忘记的。

  16、《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17、《状元还乡》

  新科状元王沂公回家省亲,他谢绝了地方官赠送的银两和宴请。王沂公不愿摆排场,知府组织乐队热热闹闹的迎候,他却换上平时穿的衣服,在热闹的人群面前走过,使人们没有发觉。

  18、《郑和灭海贼》

  明朝航海家郑和率大明船队来到古里国,同古里国国王互相交换了礼物。夜里,海贼陈祖义前来劫宝。早已得到情报的郑和派士兵设下埋伏,一举活捉了海贼。

  19、《金孝拾银》

  卖油郎金孝拾到一包银子,在母亲的教导下他返回原处找到失主。不料失主却赖他偷拿了部分银子。相持不下时,县官来到。最终银子被判归金孝母子。

  20、《伯乐举贤》

  秦穆公欲寻好马,相马师伯乐自感年事已高,于是向秦穆公推荐了年轻的九方堙。经过多方努力寻找,九方堙发现了真正的千里马。

  21、《寇准罢宴》

  寇准要过生日,官员们都来祝贺送礼。奶奶却向寇准忆起了原来的艰苦日子,提醒他不要过于铺张。寇准醒悟之下,取消了这个寿宴。

  22、《三遇恩师》

  刘勰自幼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他听从老婆婆的话,到寺庙里学习读书,并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写出读书心得。后又根据老方丈的建议,前去拜见司徒沈约。在不断的努力中,刘勰写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龙》。

  23、《别出心裁的赛马》

  蒙古老王爷在庆功会上提议举行一场比谁的马跑的慢的赛马,结果使得比赛迟迟无法完成。大公子成吉思汗在不改变比赛规则的前提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很快结束了这场别出心裁的比赛。

  24、《钟隐拜师》

  钟隐是一位很有名的年轻画家,但他对自己的花鸟画仍不满意。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画艺,他不惜投身名画家郭乾晖家做仆人,终于感动了郭乾晖,破格收他为徒。

  25、《毛遂自荐》

  战国末期,赵国的平原君要去争取楚国共同抗秦,在他正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出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随行人员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主动请求前往。他的名字叫毛遂。

  26、《地行仙人》

  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老人,向我们介绍了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游历四方的丰富经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记载着他遍游九州五岳、寻访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游记》。

  传统美德故事 篇11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传统美德故事 篇1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我从以下两方面与同学讲讲。

  一.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二. 敬长、知礼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左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同学们,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多伦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传统美德故事 篇13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

  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传统美德故事 篇14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许衡的故事,许衡虽然嘴巴很干,别人都去采没有主人的梨吃,可是他因为不知道梨的主人是谁,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他没有去摘梨吃。他知道任何东西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听了许衡的故事,我明白每个人都要诚实,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晏殊复试》读后感

  这个小故事讲了晏殊主动承认做过初试试题并要求重考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诚实是一种美德,是高尚品格的表现。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我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不撒谎守诚信的好习惯,要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优秀品德的好孩子。

  《诚信故事读后感》

  通过阅读了五个诚信小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诚信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就是要不说谎,真诚待人,实事求是,勇于承担责任。守信就是要信守承诺,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时时放在心上,尽力做到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感》

  妈妈和我一起读了几篇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我对其中的《核桃谁剥》、《无主之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核桃谁剥》让我懂得了说话不能骗人,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无主之梨》让我知道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随便乱拿的道理。

  以前,我也对爸爸妈妈撒过谎,说话不算数,还经常耍赖,常常会惹爸爸妈妈生气。读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会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